本报电(曹于茵、黄敬惟)日前,“丝路共融·视界同行——阿拉伯专家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互鉴分享会”在北京的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来自埃及、约旦的知名汉学家与中国青年创作者代表及现场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互鉴和文艺交流进行专题讲座、话题互动,共话中阿文明交流。

  在文明对话的进程中,学术交流和经典译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法赫米分享了他翻译莫言《红高粱家族》的心得,并介绍许多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的热烈反响。他表示,翻译正如一场跨越文明的摆渡,可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

  关于翻译,约旦青年汉学家马娜也有着自己的梦想。从2022年第一次参与中国影视的译制,到翻译巴金小说《寒夜》,这些“奇妙而充满挑战”的经历让她更想将中国的优秀文学介绍给约旦读者,让世界认识更加真实美丽的中国。

  埃及与中国相隔万里,却都孕育了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文明之珠。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孔子学院埃方院长李哈布通过对比埃及金字塔与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现二者在生命观和审美追求上的共鸣。“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两国文明都蕴含着对永恒的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她说。

  优秀的视听语言为文明交流带来更多可感知的新力量。交流中,来自中国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和经历,结合在海外广受欢迎的作品,展现出年轻一代用文艺作品推动文明对话的活力与自信。

  电视剧《三体》视觉导演陆贝珂在分享中表示,《三体》的故事关乎全人类文明的抉择与坚守,在视觉创作中,团队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同时融入东方意境,也吸收多元文化元素,让作品既保有独特性,又能被国际观众理解和喜爱。他举例,《三体》中的“古筝行动”因展现跨国合作而受到海外观众赞誉,不同文明在对比与联想中找到共通之处。“真正的国际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要学会倾听并尊重差异。”陆贝珂表示,“影视艺术是新时代的‘丝路驼队’,能在对话与共鸣中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

  如何找到引发共鸣的共同语言是艺术创作者不断探索的命题。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编剧彭奕宁表示:“现实生活是故事的富矿,故事是达成理解和交流的重要桥梁。”她曾作为记者参与许多重大事件的采访,这些经历滋养了她的创作,透过笔尖,将其化为剧本中打动人心的故事。她认为,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对独特地域文化的生动呈现,能够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这也是中国当代文艺走向世界的潜力所在。

  文艺作品既是连接民心的桥梁,也承载着人们对理解彼此、善意交流的期待。中国演员热依扎以电视剧《山海情》为例,结合表演实践,分享自己用角色搭建文明互鉴友谊心桥的体会。截至目前,《山海情》已被译制成20余种语言,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多地播出,因其真实生动呈现中国脱贫进程,获得了国际观众共鸣。“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应以作品搭建沟通桥梁,用角色承载文明互鉴的友谊心声。”热依扎说。

  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中东分社副社长侯赛因·伊斯梅尔呼吁携手建立更长效的合作机制。在他看来,中国思想能在阿拉伯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源于中国发展成就的自身吸引力,更因中阿两大文明在价值观与社会理想上的深层共鸣。从历史上“求知若渴,即便远赴中国”的阿拉伯古训,到当代双方共同追求的独立自主与社会公平理念,这些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为文明互鉴筑牢坚实基础。

  该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和中国文联人事部共同主办,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支持。

  人民网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郭冠华)9月13日晚,第二届金熊猫奖获奖名单在四川成都揭晓。《哪吒之魔童闹海》获得动画片单元最佳动画片奖,演员朱一龙凭借电影《河边的错误》获得电影单元最佳男主角奖,演员唐嫣凭借电视剧《繁花》获得剧集单元最佳女主角奖。…

  人民网北京9月14日电(记者郭冠华)9月14日,记者从电影《731》出品方获悉,电影《731》将在全球多地上映。影片官方微博发布全球上映海报,让和平的信念在全球回响。…

最热网址